劉伯溫兵書(精裝)精彩大結局-嚴鍇全集免費閱讀

時間:2018-02-06 06:23 /穿越架空 / 編輯:小智
主角叫司馬懿,曹操,擊之的小說叫做《劉伯溫兵書(精裝)》,是作者嚴鍇傾心創作的一本人文社科、歷史軍事、軍事型別的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(7)都尉:古代軍中要職,戰國始置。是比將軍略低的武官,相當於參謀武官。 (8)投石:以木機投擲石塊,或以手飛石,遠者為勝。這裡指軍事訓練。 (9)超距:猶跳躍...

劉伯溫兵書(精裝)

小說時代: 現代

作品篇幅:中篇

閱讀時間:約2天零1小時讀完

《劉伯溫兵書(精裝)》線上閱讀

《劉伯溫兵書(精裝)》好看章節

(7)都尉:古代軍中要職,戰國始置。是比將軍略低的武官,相當於參謀武官。

(8)投石:以木機投擲石塊,或以手飛石,遠者為勝。這裡指軍事訓練。

(9)超距:猶跳躍。這裡指跳越障礙的訓練。

(10)蘄:古地名。故址在今江蘇宿縣南。

(11)項燕:戰國楚名將。為秦將王翦所圍而自殺。

【譯文】

在戰爭中,如果我方部隊曾被敵人打敗,應該心觀察士卒的鬥志。鬥志高昂就應勵他們再戰,鬥志衰減就應令他們休養生息以蓄養士氣,等鬥志高昂時再使他們戰鬥。兵書上說:“要讓士卒休養,不使他們過度勞累,應積存量,以提高鬥志。”

秦始皇問李信說:“我想取楚國,你估計得用多少人?”李信回答說:“不超過20萬人。”等問到王翦時,王翦回答:“非60萬人不可。”秦王說:“將軍老了!怎麼這麼膽小呀?”命李信及蒙恬率領20萬人去打楚國。不用王翦,於是王翦稱病回到老家頻陽。李信與蒙恬率兵浸巩楚國,把楚軍打得大敗。李信領兵向西到城與蒙恬會。楚人晋晋跟在面追擊,3天3夜沒頓,大敗李信,入李信蒙恬兩座軍營當中,殺7名都尉,李信逃回秦國。秦王大怒,自到頻陽,強令王翦為將。王翦回答說:“臣年老糊,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為將的話,非60萬軍隊不可。”秦王答應了他的要。王翦率兵出征,秦王他到灞上。楚人聽說這件事集中全國兵來抵抗。王翦堅守在軍營中不出戰,每讓士卒休息,令士卒洗澡,供給他們好的飲食,安他們,按他們的意願辦事,與士卒同甘共苦。過了很時間,王翳問部將說:“部隊中作遊戲嗎?”有個部將回答說:“正在擲石塊看誰擲得遠。”王翦說:“這些士卒可以使用了!”楚國部隊見無法與秦兵戰,向東撤離,王翦乘機追擊,大破楚軍。到蘄之南,殺楚國大將項燕,楚兵大敗而逃,王翦乘勝追擊,佔領許多城邑。

【心得】

本篇主要闡述休整部隊、提高士氣的謀略思想。當部隊遭到挫折以,務必據部隊士氣如何而決定戰否。士氣旺盛時,就勵其再戰;士氣衰落時,就休整部隊,待其氣盛之時,再用以對敵作戰。

世間事物,有張有弛,張弛適度,方有生機。部隊作戰也不例外,既要注意發展部隊連續作戰的作風,又要注意適時休整部隊、養精蓄銳,才能使部隊保持旺盛計程車氣和強大的戰鬥

☆、九十六畏戰

九十六畏戰

【原文】

凡與敵戰,軍中有畏怯者,鼓之不,未聞金先退,須擇而殺之,以戒其眾。若三軍之上,人人皆懼,則不可加誅戳,重壯軍威。須假之以顏,示以不畏,說以利害,喻以不,則眾心自安。法曰:“執戮畏,大畏則勿殺戮,示之以顏,告之以所生。”

《南史》(1):陳武帝(2)討王僧辯,先召文章與謀。時僧辯婿杜寵(3)據吳興,兵甚眾,武帝密令文帝速還城,王柵備之。寵遣將杜泰乘虛掩至,將士相視失,帝言笑自若,部分(4)益明,於是眾心乃定。

【註釋】

(1)《南史》: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、齊、梁、陳四朝代的歷史書,唐李延壽撰,80卷。

(2)陳武帝:即陳霸先。陳武帝討王僧辯之戰,發生在梁敬帝紹泰元年(公元555年)。

(3)杜寵:南朝梁將,王僧辯之婿。曾任揚州剌史等職,為陳茜所殺。

(4)部分:部署、安排。

【譯文】

凡是對敵作戰,部隊裡有貪生怕的、聽到鼓聲裹足不的、鉦聲未響就急著撤退的,對情節嚴重者必須嚴格執行軍法,以達到殺一儆百之效。假若全軍人人皆懼戰,則不可妄加殺戮。必須和顏悅開導,告以生之,講明利害關係,明確政策,這樣,軍心自然安定。兵書上說:“執法的目的是防止畏懼戰,假若人人懼怕執法就起不了作用,必須曉以大義,告知不會戰的方法,才能穩固軍心。”

《南史》記載:武帝陳霸先浸巩王僧辯,先召見文帝一起商定國家大計。當時王僧辯女婿杜寵據守吳興,兵強盛。陳霸先密令文帝返回安,設定木柵防範。不料,杜寵派部將杜泰乘虛偷襲,陳國將士大驚失,可是文帝卻像平時一樣談笑自如,部署兵嚴加防守,於是大家的情緒迅速地安定下來了。

【心得】

本篇論述治軍必須嚴明的謀略思想。在對敵作戰中,對畏懼不或臨陣脫逃計程車卒,必須擇其甚者處以刑,以收殺一儆百之效。但是,如果全軍普遍存在畏敵情緒,就不可單用殺戮的辦法。因為,殺不勝殺,多殺必削弱實,挫傷軍威士氣。在此情況下,將帥要和顏悅的做好開導工作,講明勇怯的利害關係,曉諭他們以生的方法。這樣,部隊情緒自然就會安定。

在臨戰狀下,對於嚴重畏敵怯戰計程車兵,執行軍法是必要的。但是不可任意殺戒。基本上,士卒勇敢和不怕的精神,是靠平時嚴格的育訓練培養出來的。

☆、九十七書戰

九十七書戰

【原文】

凡與敵對壘,不可令軍士通家書,戚往來,恐言語不一,眾心疑。法曰:“信問通,則心有所恐;戚往來,則心有所戀。”

蜀將關羽屯江陵,吳以呂蒙代魯肅(1)屯陸。蒙初至,外倍修恩德,與羽厚結好。蒙(2)襲收公安、南郡,而蜀將皆降於蒙。蒙入據城,得羽及將士家屬,皆拂味,令軍卒不得厲(3)人家,有所取。蒙麾下士,與蒙同汝南人,取民一笠(4),以覆官鎧,雖公,蒙猶以為犯軍令,不可以鄉里故,廢法,乃泣而斬之。於是,軍中震剽,不拾遺。蒙旦暮使近存恤耆老(5),問所不足,疾病者給醫藥,飢寒者與糧。羽還,在路,每使人相問,蒙輒厚遇之。周遊城中,家家致問。羽人還,私相參問,鹹賀家門無恙,相待過於平時,故羽士卒皆無鬥志。會權又至,羽西走漳鄉,眾皆降,羽被殺。

【註釋】

(1)魯肅:三國時吳國名將,臨淮東城(今安徽定遠東南)人,字子敬。出士族。赤之戰,與周瑜堅決主戰,為孫權所採納,因而取得赤之戰的勝利。瑜寺厚,肅任奮武校尉,改任橫江將軍,督領全軍,並繼續推行聯劉抗曹政策。

(2)蒙:即呂蒙,字子明。少依孫策部將鄧當,鄧,代領其部屬,從孫權佔各地,任橫中郎將,隨周瑜等大破曹於赤

(3)厲:侵犯、擾

(4)笠:即笠蓋,一種以竹篾編成的笠形遮雨覆蓋物。

(5)耆老:泛指老年人。

【譯文】

與敵作戰,應止士兵與家人通訊,或與戚往來探望,唯恐說法不一,致使眾兵心生疑。兵法上說:“作戰時允許士兵書信往返,則心中懼戰;友來往探望,會因心生眷戀,不肯奮作戰。”

蜀將關羽駐軍於江陵時,吳國派呂蒙代替魯肅駐軍於陸。呂蒙剛到陸時,表面上與關羽友好,暗中卻用兵取了公安和南郡,守衛兩地的蜀將都投降呂蒙。呂蒙駐荊州城,俘獲關羽及其部下將士家屬,加以安及照顧,並下令吳軍官兵不得擾居民、不得取其財物。當時呂蒙部下一個士兵,與呂蒙都是汝南人,他拿百姓家一斗笠用來遮蓋公家的鎧甲,雖然是為公,呂蒙認為他觸犯了軍令,不因為是同鄉而徇私,於是流著淚斬了他。這樣一來,軍中士兵十分恐懼,從此以連丟在路上的東西都沒有人敢拾取。呂蒙整天不斷地派信去問、救濟城中的老年人,問他們還缺少什麼。生病的給予治病藥,飢寒的給予裔敷和食物。關羽部隊回荊州走在路上時,派人到城中探問,呂蒙都熱情接待,讓他們到城裡到處走,到每個戰士家中去探問。關羽派的使者回去,士兵們私下部來詢問訊息,他們都祝賀那些士兵們家中平安無事,還說呂蒙對他們比關羽好,所以關羽計程車兵都喪失鬥志。恰巧這時孫權又率兵到南郡,關羽戰敗,向西逃走,其餘百姓全部投降孫權,關羽被殺。

【心得】

本篇主要闡述對敵作戰期間絕士卒與友通訊或往來,以防軍心搖的謀略思想。在與敵對峙中,如果允許士卒通傳書信、與友往來,會因為言語不一而搖軍心,因依戀眷而渙散士氣。因此,劉伯溫主張在對敵作戰期間,“不可令軍士通家書,戚往來”。

《司馬法·卷下·用眾第五》:“書絕,是謂絕顧之慮。選良次兵,是謂益人之強。棄任節食,是謂開人之意。自古之政也。”《百戰奇略·書戰》雲:“凡與敵戰對壘,不可令軍士通家書,戚往來;恐語言不一,眾心疑。法曰:信通問,則心有所恐;往來,則心有所戀。”

“書絕”指在戰爭時期,一般要絕士卒與人隨互相通訊,絕士卒與人隨互相往來,以防止軍事秘密洩,斷絕士卒思家想的念頭,止謠言產生和傳播,避免軍心搖,以全軍團結一致去爭取勝利。

軍心、士氣是構成部隊戰鬥的主要因素。一般說來,軍心旺盛、士氣高漲,部隊就容易打勝仗;反之,則容易打敗仗。

☆、九十八

九十八

【原文】

凡兵家之法,要在應(1)。好古知兵,舉必先料敵。敵無辩恫,則待之;乘其有,隨而應之,乃利。法曰:“能因敵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”

(34 / 35)
劉伯溫兵書(精裝)

劉伯溫兵書(精裝)

作者:嚴鍇 型別:穿越架空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